天數 / 10天
OCEANWIDE泛海郵輪
在斯瓦爾巴群島斯匹次卑爾根島周圍:北極熊與冰之境
Around Spitsbergen, In the realm of Polar Bear & Ice
開始日期
結束日期
行程
船
2026年07月03日
2026年07月12日
在斯瓦爾巴群島斯匹次卑爾根島周圍:北極熊與冰之境
Around Spitsbergen, In the realm of Polar Bear & Ice
奧特流士號
m/v Ortelius
2026年07月07日
2026年07月16日
在斯瓦爾巴群島斯匹次卑爾根島周圍:北極熊與冰之境
Around Spitsbergen, In the realm of Polar Bear & Ice
普蘭修斯號
m/v Plancius
2026年07月12日
2026年07月21日
在斯瓦爾巴群島斯匹次卑爾根島周圍:北極熊與冰之境
Around Spitsbergen, In the realm of Polar Bear & Ice
奧特流士號
m/v Ortelius
2026年07月16日
2026年07月25日
在斯瓦爾巴群島斯匹次卑爾根島周圍:北極熊與冰之境
Around Spitsbergen, In the realm of Polar Bear & Ice
普蘭修斯號
m/v Plancius
2026年07月21日
2026年07月30日
在斯瓦爾巴群島斯匹次卑爾根島周圍:北極熊與冰之境
Around Spitsbergen, In the realm of Polar Bear & Ice
奧特流士號
m/v Ortelius

Your itinerary
您的行程
展開一場環繞斯匹次卑爾根島的航程,探索北大西洋的冰冷海域。本次特別的探險之旅,將讓您有機會觀察鯨魚、馴鹿、北極狐、海象、海豹,以及最受矚目的明星──北極熊。

第1天
最大城鎮,最大島嶼

您將抵達斯匹次卑爾根群島中最大的島嶼──斯匹次卑爾根島的行政中心「朗伊爾城」(Longyearbyen)。可自由漫步這座昔日的採礦小鎮,參觀當地的教堂與斯瓦巴博物館,深入了解極地生活與歷史。雖然周圍景觀荒涼,但此地已記錄超過百種植物。傍晚時分,船隻將自依斯峽灣(Isfjorden)啟航,您或可看到旅程中的第一頭小鬚鯨。
第2-9天
順時針環航西斯匹次卑爾根

克羅斯峽灣(Krossfjorden)與紐奧勒松(Ny-Ålesund)
沿著西岸北行,清晨抵達克羅斯峽灣,可欣賞壯麗的冰川景觀。下午前往世界上最北端的聚落──紐奧勒松。這裡曾是礦業村落,擁有全球最北端的鐵路遺跡,如今則是科研中心。社區附近是白頰黑雁、粉腳雁與北極燕鷗的繁殖地。若您對北極探險史有興趣,可參觀當年阿蒙森(Amundsen)與諾比勒(Nobile)駕駛飛船 Norge(1926 年)與 Italia(1928 年)時使用的繫留桅杆。

宏偉的摩納哥冰川(Monaco Glacier)
天氣許可的話,您可進入利夫德峽灣(Liefdefjorden),登陸德州酒吧(Texas Bar),並航行至摩納哥冰川長達 5 公里的冰壁前。冰川前方的海域是數千隻三趾鷗的覓食地,也是北極熊的獵場。另一選擇是航向維德峽灣(Wijdefjorden)口岸,欣賞苔原與諾德冰川(Nordbreen)的冰前景觀。若季初冰況不佳,則改道西岸。

七島群(Seven Islands)
此航程最北端可能抵達北奧斯特朗島(Nordaustlandet)外的七島群,包括 Chermsideøya 與 Phippsøya。此處位於北緯 80°,距地理北極僅 870 公里。這裡有北極熊出沒,船隻可能停泊數小時觀賞浮冰。若海冰後退至七島群以北數十哩(通常 8 月),可在此區多停留一天;若在 7 月,則可能改前往 Sorgfjord,觀察海象族群,或參訪 17 世紀捕鯨人墓地。這裡也能觀察雷鳥與自然徒步。

欣洛本海峽(Hinlopen Strait)亮點
船隻駛入欣洛本海峽,這裡棲息髯海豹、環斑海豹與北極熊,入口處甚至可能看到藍鯨。若冰況不佳,則改走西岸。搭乘充氣艇可在洛姆峽灣(Lomfjord)浮冰間航行,並造訪阿爾克懸崖(Alkefjellet),成千上萬隻厚嘴海鴉築巢於此。海峽東岸的帕蘭德灣(Palanderbukta)常見馴鹿、粉腳雁與海象;或於托雷爾尼斯岬(Torrelneset)登陸,進入世界第三大冰帽旁的北奧斯特朗島極地荒漠。

斯多峽灣(Storfjorden)的豐饒
我們將逆流穿越海利海峽(Heleysundet),沿途欣賞尼格里冰川(Negribreen)等壯觀冰川。稍後可能登陸斯匹次卑爾根島斯科爾達倫(Skjolddalen)山谷口,距離一處象牙海鷗繁殖地約 4 公里。另可選擇在愛知島(Edgeøya)迪斯科灣(Diskobukta)登陸,這裡有峽谷與大量三趾鷗,或於克瓦爾霍夫登岬(Kvalhovden) 近巨型冰川登陸。

尖峰之地(Land of the Pointed Mountains)
今天航行至南部的霍恩峽灣(Hornsund),欣賞尖峰般的山脈:霍恩松峰(Hornsundtind,高 1,431 公尺)與寶塔峰(Bautaen),正好說明荷蘭人將此島命名為「Spitsbergen」(意為「尖峰山脈」)的由來。此區有 14 條大型冰川,也有機會觀察海豹、白鯨與北極熊。我們或將登陸薩馬林灣(Samarinvaagen)或比爾格灣(Birgerbukta),進行長途健行。

貝爾峽灣(Bellsund)的生態與歷史
今日航行至斯瓦巴群島最大的峽灣系統之一──貝爾峽灣。因洋流影響,氣候較溫暖,植被相對茂盛。此區兼具自然與人文景觀。可能登陸凡庫倫峽灣口的阿爾斯特蘭半島(Ahlstrandhalvøya),此地可見十九世紀白鯨骨堆,見證過度捕獵的歷史。幸運的是,白鯨並未滅絕,現今仍常見其族群。亦可探索峽灣支線瓦索灣(Vaarsolbukta)一帶的苔原與小海鸚繁殖地。
第10天
北極再會

再壯闊的探險也終將結束。船隻返抵朗伊爾城,結束這趟難忘的航程,帶著滿滿回憶啟程返家,迎向下一場冒險。



衝鋒艇(Zodiac)巡航與登岸計畫
透過衝鋒艇,您將探索極地世界,近距離觀賞冰山、冰川,以及具代表性的野生動物。
極地的衝鋒艇巡航
我們的航程以「探索」為主,盡可能花最多時間登岸活動。我們保持高度彈性,能藉由衝鋒艇把握任何與野生動物相遇的機會,不論是登陸或巡航。專業嚮導將在活動中為您詳細解說,船上還會安排涵蓋野生動物、自然與歷史的講座,作為補充。
衝鋒艇巡航須知
衝鋒艇的正確操作與使用,對探險航程至關重要。這些衝鋒艇吃水淺,配有六個充氣艙,具備優異的浮力與載重能力。艙室之間設有氣閥,可調整內部氣壓,即便其中一個(或數個)洩氣,船隻仍可漂浮。憑藉這些安全、耐用、可靠的船隻,我們得以登陸許多原本無法抵達的地點,例如:海灘、淺河岸、岩石突堤、珊瑚礁平地、浮冰,以及常見的碼頭、防波堤與棧橋。


阿爾克懸崖的鳥群
斯瓦巴最著名的賞鳥地點——阿爾克懸崖,棲息著無數海鸚、海鷗與三趾鷗。
阿爾克懸崖:海鸚之山
這個受歡迎的北極地點,其名稱直譯為「海鸚之山」,是斯瓦巴群島最著名的峭壁,也是我們進行橡皮艇巡航的首選地之一。阿爾克懸崖面向常常布滿浮冰的欣洛本海峽,是重要的鳥崖,棲息著約 60,000 對繁殖中的厚嘴海鸚,以及較少數的銀鷗與三趾鷗。
阿爾克懸崖的其他自然奇觀
即使沒有厚嘴海鸚,阿爾克懸崖也絕對值得一訪。峭壁高聳陡峻,有些地方高達 100 公尺(約 330 英尺),有的獨立成塔,有的連接在主岩壁上,都是侏羅紀或晚白堊紀時期輝綠岩侵入的壯觀範例。
在一年中的特定時期,冰川融水會形成小型瀑布,清澈的水流沿岩壁傾瀉而下。偶爾,遊客還能在綠意點綴的岩壁台地間,看到北極狐搜尋跌落的雛鳥。




霍恩峽灣(Hornsund)
位於斯匹次卑爾根島南端西側的霍恩峽灣,屬於南斯匹次卑爾根國家公園的一部分。
霍恩峽灣介紹
霍恩峽灣連接多處美麗且避風的海灣,為北極郵輪旅客提供了豐富的探索機會。自 1957 年起,這裡便設有波蘭極地科學站,進行多項科學研究與數據收集,包括:大氣電力觀測、空氣與水污染的環境監測、地磁學、氣象學及地震學等。
造訪霍恩峽灣
有人認為,霍恩峽灣是斯匹次卑爾根島最美麗的峽灣之一。由於峭壁與冰川壁陡峭,登岸點分布較為分散;然而一旦找到可行走的苔原,您將驚喜於黑色岩石與白雪間,竟然點綴著一片片翠綠,這得益於區內大量海雀群落所提供的「天然肥料」。這些綠意盎然的苔原吸引了北極狐與馴鹿前來覓食,而該地區同時也是北極熊遷徙的重要通道。
霍恩峽灣的歷史
17 世紀時,霍恩峽灣曾是活躍的捕鯨區。至今仍可見到當時煉油爐的遺跡與捕鯨人墓地。
摩納哥冰川(Monacobreen)
摩納哥冰川,曾名為 Glacier de Monaco 與 Liefde Bay-bræ,是延伸至斯匹次卑爾根島愛之峽灣(Liefdefjorden,又名「愛情峽灣」)的一條冰川。
摩納哥冰川與冰山
若您曾嚮往近距離欣賞冰山奇景,那麼前往摩納哥冰川的北極航程正適合您。冰山是冰川的「孩子」──當冰山崩裂(calving)時,巨響如雷霆般傳遍數公里,場面壯觀震撼。
壯麗景觀
晶瑩剔透的藍白色冰山,緩緩漂過白浪翻湧的海面與黑色岩石嶙峋的山脈,景象既震撼又美麗。
摩納哥冰川的歷史
摩納哥冰川以摩納哥的阿爾貝一世親王之名命名。這位 20 世紀初著名的探險家,是最早的海洋學先驅之一。當時他就堅信「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」至關重要,這在當時是一種相當前衛的觀點。
摩納哥冰川航程
若您也想探索這片曾深深吸引阿爾貝一世親王的地區,誠摯邀請您參加我們的斯瓦巴郵輪行程。



狄斯科灣(Diskobukta)
位於格陵蘭狄斯科灣(Disko Bay)附近的這處偏遠地點,對因紐特人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。特定的北極航程會帶您前往挪威北部的斯瓦巴群島。當船隻停泊於斯瓦巴群島境內的狄斯科灣(Diskobukta)時,您將有機會探索索拉斯特-斯瓦巴自然保護區(Søraust-Svalbard Nature Reserve)原始而寧靜的美景。
探索狄斯科灣
狄斯科灣有許多不同的名稱:熊灣(Bear Cove)、迪斯科(Disco)、迪斯科灣(Disco Bay)、Diskebukta、Duckes Cove、公爵灣(Duke’s Cove)、Dusko、Hanting Bay 以及獵場灣(Hunting Bay)。
它位於埃奇島(Edgøya)的西岸,是一處錨地,帶領旅客進入一片充滿野生動物的遙遠之地。這裡棲息著大量黑腳三趾鷗(black-legged kittiwakes)的群落,以及北極狐、馴鹿、海象和北極熊等陸地動物。此外,過去被海水覆蓋的巨大鯨骨,如今已經裸露出來,等待好奇的探險者前來探訪。
索拉斯特-斯瓦巴自然保護區
這座涵蓋多座島嶼的自然保護區是全挪威第二大保護區。保護區內許多地區嚴禁遊客進入,因此能夠造訪的區域,往往更容易吸引來自完全保護區的野生動物自由活動。
航行於挪威北部的偏遠島嶼
熱愛野生動物的旅客將會享受在狄斯科灣周邊島嶼巡航的時光。這些偏遠且受保護的島嶼使其成為鳥類的天堂(被國際鳥盟 BirdLife International 指定為「重要鳥區」),同時也是海象的重要繁殖地。

七島群(Sjuøyane / Seven Islands)
當北極郵輪航行至七島群時,便來到這片挪威群島最北端的地區。三座最大的島嶼分別是 馬騰島(Martensøya)、派里島(Parryøya) 與 菲普斯島(Phippsøya);另外四座較小的島嶼則是 尼爾森島(Nelsonøya)、塔夫勒島(Tavleøya)、小塔夫勒島(Vesle Tavleøya) 與 瓦爾登島(Waldenøya)。
七島群的歷史
七島群是許多偉大北極探險的重要地標,其中部分島嶼更以著名探險家命名——例如 派里島(Parryøya) 以紀念探險家派里(Parry)、菲普斯島(Phippsøya) 以紀念英國探險家菲普斯(Phipps)、尼爾森島(Nelsonøya) 則以紀念英國傳奇海軍上將納爾遜(Horatio Nelson)。傳說年輕時的納爾遜曾以海軍見習軍官身份來此,並險些遭到北極熊襲擊。
七島群的自然風貌
作為 東北斯瓦巴自然保護區 的一部分,七島群值得遊客細細探索。除了北極地區普遍粗獷而蒼涼的景色外,這裡也隱藏許多驚喜——頑強的植物、小巧的花朵,以及繽紛的地質景觀,吸引旅客登岸探訪。
島上許多山丘和山峰因數以千計的海鳥棲息而覆上了一層綠色苔蘚。除了鸌、海鷗、厚嘴海鸌(guillemots)與外形似企鵝的角嘴海雀(puffins)之外,這些島嶼也是海象、馴鹿、北極狐,甚至偶爾出沒的北極熊的棲地或中途停留點。




伊斯峽灣(Isfjord)
伊斯峽灣位於斯匹次卑爾根島西側,是斯瓦巴群島第二長的峽灣。
伊斯峽灣的北極水道
伊斯峽灣是北極地區最大的峽灣之一,也是斯瓦巴挪威群島中第二長的峽灣。部分水域納入挪威國家公園範圍。斯瓦巴群島幾個最大的聚落也位於伊斯峽灣周圍,包括群島首府 隆伊爾城(Longyearbyen),以及 巴倫支堡(Barentsburg) 與 金字塔鎮(Pyramiden),後者現已廢棄。
伊斯峽灣的捕鯨歷史
十七世紀初,伊斯峽灣曾是巴斯克、法國與荷蘭捕鯨船的熱門基地。然而,這些船隻最終被英國人驅逐,英國人將伊斯峽灣作為捕鯨據點,直到十七世紀中葉。
北極燕鷗(Arctic Tern)
北極燕鷗是地球上最具遷徙性的鳥類之一,每年都以驚人的航程「夏季巡遊」兩次。
學名: Sterna paradisaea
體長: 25–40 公分(10–16 吋)
翼展: 65–75 公分(25–30 吋)
體重: 85–125 克(3–4.5 盎司)
棲息地: 北極與南極
保育狀況: 無危(Least Concern)
食性: 魚類與甲殼類
外觀: 灰白色,頭頂黑色「帽」,紅色鳥喙
北極燕鷗的覓食方式
北極燕鷗以俯衝式捕魚。
社交行為
北極燕鷗群居,擁有多種社交鳴叫,包括用來辨識彼此的特定叫聲。
飛行速度
北極燕鷗飛行速度約為 35–40 公里/小時(22–25 英里/小時)。
繁殖與求偶習性
北極燕鷗約三歲性成熟,每三年繁殖一次。牠們終身配對,並每年回到同一群落。
求偶儀式:
1. 雌鳥先追逐雄鳥升空,稱為「高飛儀式(high flight)」,之後雙方慢慢下降回地面。
2. 雄鳥會帶魚作為禮物,稱為「魚飛(fish flight)」。
3. 儀式順利後,求偶移至地面,雄鳥會展開翅膀並擺出姿態示威。
築巢與孵化:
• 配對後,北極燕鷗會在地面小凹處築巢。
• 雄鳥負責捕魚供雌鳥食用。
• 雌鳥會產 1–3 顆卵(平均 2 顆)。
• 父母輪流孵蛋,孵化期約三至四週。
北極燕鷗會猛烈保護巢穴,攻擊入侵者(包括人類),甚至其他鳥類會利用北極燕鷗的保護,在附近築巢。幼鳥在大約一個月後(稱為「雛鳥 fledglings」)開始學習自行潛水捕魚。



壽命與天敵
• 壽命:野外約 20–30 年
• 2015 年估計全球北極燕鷗數量超過 2,000,000 隻,但數量可能正在下降
• 天敵:地面孵蛋或幼鳥的北極燕鷗易受狐狸、貓及大型鳥類(如燕鷗、海鷗、暴風鳥)攻擊
北極燕鷗的七個有趣事實
1. 由於遷徙路線,每年可享受兩次夏季,比地球上任何動物獲得更多日照。
2. 北極燕鷗擁有已知最長的遷徙路線之一。荷蘭的繁殖群每年可飛行超過 90,000 公里(55,900 英里)。
3. 一生大約飛行 240 萬公里(149.1 萬英里),相當於三次往返月球。
4. 當整群北極燕鷗即將起飛時,會突然寂靜,稱為「恐懼時刻」。
5. 遷徙過程中,北極燕鷗並非全程振翅飛行,而是大部分時間滑翔,甚至可在滑翔中休息。
6. 北極燕鷗是少數能懸停的鳥類之一(僅次於蜂鳥)。
7. 遷徙路線並非直線往返南北極,北極燕鷗會長距離繞道,以尋找更佳的覓食地或避開惡劣天氣。
三趾海鷗(Kittiwake)
以鳴叫聲命名的三趾海鷗,全球數量最多的海鷗之一,喜歡在峭壁上築巢。
學名: Rissa
黑腳三趾海鷗(Rissa tridactyla)
身高: 40 公分
體重: 300–525 克
棲息地: 北方海域
保育狀況: 無危(Least Concern)
食性: 魚類與海洋無脊椎動物
外觀: 頭部與身體白色,翅膀灰色,鳥喙黃色,外形似海鷗
三趾海鷗的覓食方式
三趾海鷗會在白天成群覓食,漂浮於水面並將頭探入水中捕魚,有時會進行淺潛。與其他海鷗不同,它們不會在垃圾堆覓食,而偏好遠離陸地的海域;不過,它們會跟隨船隻,嘗試從船上獲取廢棄食物。
社交行為
三趾海鷗會在峭壁岩 ledge 上築巢,群落規模可達數千對成鳥。覓食時,它們也會成群前往海上。


繁殖與求偶習性
• 四歲左右性成熟
• 巢穴由海藻、植物、羽毛、藤壺和泥土構成,築於陡峭峭壁的 ledge 上
• 巢群可包含數千對成鳥
• 雌雄共同築巢,每年 5 月中至 6 月產 2 顆卵
• 孵蛋期約 4 週,父母輪流照顧雛鳥並外出覓食
• 食物會暫存在食囊中,飛回巢後吐食給雛鳥
• 對食物非常挑剔,掉在巢裡的食物不會吃,而是會扔下峭壁
• 雛鳥約 5 週大時即可飛行
壽命與天敵
• 壽命:約 20 年
• 全球黑腳三趾海鷗數量:約 1,800 萬
• 由於巢穴築於峭壁,天敵少,但其族群會受漁獲量影響
七個有趣事實
1. 名稱來自鳴叫聲:“kittee-wa-aaake!”
2. 雛鳥出生時為白色,峭壁巢穴使其不需偽裝
3. 雛鳥本能會保持不動,以免跌落巢穴
4. 三趾海鷗是唯一以峭壁為巢的海鷗類鳥
5. 北美兩種三趾海鷗(黑腳與紅腳)皆有分布,歐洲僅有黑腳
6. 黑腳三趾海鷗的學名 tridactyla(三趾)指其後趾僅略微突出
7. 三趾海鷗是全球數量最多的海鷗

北極熊(Polar Bear)
北極熊是環北極地區的標誌性生物,雄偉壯觀、令人敬畏,也令人畏懼。牠們對北極的重要性不亞於冰雪。
學名: Ursus maritimus
體長: 2–2.5 公尺(6.6–8.2 英尺)
體重: 雌性約 300 公斤(661 磅),雄性可超過 700 公斤(1,543 磅)
棲息地: 北極
保育狀況: 易危(Vulnerable)
食性: 主要為海豹,偶爾捕食麝牛、馴鹿、鳥類及鳥蛋、鯨魚屍體、海象、其他北極熊,甚至植物
外觀: 白色或偏黃的白毛,黑色鼻子
北極熊的歷史背景
• 歷史上拉普蘭人對北極熊既敬畏又恐懼,不敢直呼其名,而稱其為「穿皮大爺」或「上帝的狗」。
• 因紐特人稱其為「流浪者」,凱特人稱其為「祖父」,英國海軍官員 CJ Phipps 則首次給予科學名稱 Ursus maritim


北極熊的食性
• 主要食物是鬚海豹與環斑海豹。北極熊跑得不快,通常依靠潛伏偷襲獵物。
• 北極熊可游長距離,依靠敏銳嗅覺尋找海冰裂縫(leads),等待海豹浮出呼吸。
• 當看到冰上的海豹時,北極熊會先躺下,距離約 90 公尺(300 英尺),然後慢慢沿下風方向接近,直到足以攻擊。
• 成年北極熊主要以海豹脂肪和皮膚為食,蛋白質豐富的肉則留給幼熊。
• 夏季冰融時,北極熊可能靠儲存脂肪維生數月,甚至會嘗試捕食麝牛或吃非食物物品(如橡膠、發泡塑膠、毒性液體)。

社交行為
• 北極熊通常是獨行動物,遇到其他熊時會根據情況互動:
• 若有食物,弱熊會沿下風方向接近強熊,謹慎碰觸鼻子請求分享,通常會獲准。
• 非繁殖季,兩隻北極熊相遇時多數友好,會嬉戲甚至夜間依偎。
•若成年雄熊接近護崽母熊,母熊會低頭並短距衝刺示警。
移動能力
• 走路速度:約 5 公里/小時(3 mph),帶幼熊時約減半
• 奔跑速度:約 40 公里/小時(25 mph),消耗大量熱量,超過 10 秒可能無法回補
• 游泳速度:約 10 公里/小時(6 mph),可長距離游泳,紀錄為連續 686 公里(426 英里)
繁殖與育幼
• 繁殖季:春末(4–5 月)
• 雄熊(約 6 歲起)追蹤發情雌熊(約 4–5 歲)氣味,並與其他雄熊激烈搏鬥
• 勝利雄熊與雌熊交配約一週,雌熊隨後進食大量食物以儲存脂肪,體重可能翻倍
• 約 8–9 月,雌熊在陸地挖洞築巢,進入類似冬眠的狀態(心率從 45 降至 25 次/分,體溫不降)
• 幼熊(平均 2 隻)於 11–2 月誕生,出生重約 450–700 克(1–1.5 磅)
• 幼熊在巢內吸食母乳至 2–4 月中,之後再在巢附近生活 10–15 天,學習狩獵技能後跟母親返回海豹捕獵區
壽命與天敵
• 野外壽命:約 25 年
• 全球數量:約 25,000 隻
• 幼熊天敵:狼、成年雄熊
• 成年天敵:其他北極熊(為爭配偶)、捕獵失敗的大型動物如麝牛
• 最大威脅:人類與氣候變化,冰層減少導致需游更遠距離增加溺水風險
人類遭遇
• 北極熊通常避免人類,但隨著冰層減薄,會接近人類聚落,甚至翻垃圾尋找食物
• 危險遭遇罕見,但若極度飢餓,北極熊可能攻擊人類
• 隨著北極冰永久融化,這類遭遇可能增加
野生觀察地點
• 北極熊只能在北極自然棲息地觀察
• 斯瓦巴群島是全球北極熊目擊率最高的地區之一
• 我們設計的斯匹次卑爾根北極熊郵輪行程,專為增加觀察北極熊的機會而規劃


海象(Walrus)
海象被稱為「牙齒行走的海馬」,大約三分之二的生命都在水中度過,母海象抱育幼崽的方式如同人類母親。
學名: Odobenus rosmarus
平均體長: 2–3.5 公尺(6.6–11.5 英尺)
平均體重: 800–1,200 公斤(1,764–2,646 磅)
棲息地: 北大西洋、北太平洋及拉普捷夫海(北冰洋的一部分)
保育狀況: 資料不足(上一次全球普查為 1990 年,現已無法判定威脅等級)
食性: 以軟體動物為主,其次為海參、珊瑚、蝦、螃蟹、管蟲、尾索動物及其他小型海洋生物,偶爾捕食海豹、海鳥、鯨魚及鯨魚屍體
外觀: 長牙(可達 1 公尺 / 3 英尺)、鬚毛,脂肪厚皮,年輕時呈深褐色,隨年齡增長呈粉紅或銹色
海象的食性
• 偏好蛤蜊,利用觸鬚(vibrissae)尋找淺海底的食物
• 將嘴緊貼貝殼,快速收回舌頭形成真空,將肉吸出
• 也會捕食海豹,甚至在冰封時捕食獨角鯨
• 潛水深度約 80–90 公尺(265–295 英尺),可在水下停留約 30 分鐘
社交行為
• 海象群聚於浮冰及岸上,通常依性別分群
• 繁殖季節時,雄性為爭奪雌性哈倫而互相打鬥
• 曬太陽時群體可達數百隻,繁殖季可達數千隻
• 受驚時,海象踩踏可能會傷害同群成員


移動能力
• 陸地速度可與人類匹敵,用四肢奔跑
• 游泳時動作優雅,全身協調滑行
• 平均游泳速度約 7 公里/小時(4 mph),必要時可達 35 公里/小時(22 mph)
• 大西洋與太平洋海象會北上遷徙,拉普捷夫海海象則相對定居
繁殖與育幼
• 雄性性成熟約 7 歲,但通常要 15 歲左右才能控制哈倫
• 雌性性成熟約 4 歲
• 1–3 月,成年雄性互相爭鬥,向雌群發出喉下氣囊聲
• 懷孕期約 15 個月
• 春季(4–6 月)分娩,幼崽約 75 公斤(165 磅),生來即可游泳
• 母海象哺乳超過一年,幼崽陪伴母親長達五年
壽命
• 野生海象壽命約 20–30 年,已知最長可活 40 年
全球數量
• 約 230,000 隻
• 太平洋海象:約 200,000 隻
• 大西洋海象:約 20,000 隻
• 拉普捷夫海海象:約 10,000 隻
天敵
• 由於體型大且有長牙,天敵僅有虎鯨與北極熊
• 兩者通常偏好捕食較易獵物,如海豹
• 人類歷史上為最大捕獵者(17–18 世紀幾乎捕殺至滅絕)
• 捕獵用途包括:
• 肉食
• 鰭作佳餚
• 牙齒與骨作工具、藝術、時尚用品
• 油作燃料
• 皮作帆布、船蓋及繩索
• 腸製防水外套
• 現在,除原住民外,捕獵海象在多數地區皆為非法
海象長牙用途
• 其實是犬齒,會持續生長
• 用途:
• 雄性爭奪哈倫
• 登上浮冰
• 防禦天敵
• 在漂浮時掛住冰面休息


八個有趣事實
1. 約三分之二的生命在水中度過
2. 水下心跳減慢,以防過冷
3. 學名 Odobenus rosmarus 意為「牙齒行走的海馬」
4. 海象吼聲可傳達 1.5 公里(0.7 英里)
5. 屬於鳍足類(Pinniped),與海豹同科
6. 母海象會遠離群體分娩,可能避免群體氣味吸引天敵,或避免幼崽被踩踏
7. 母海象抱幼崽的方式如同人類母親
8. 代謝率高,成年海象每天需攝取約 70 公斤蛤蜊,相當於 282 根 Mars 巧克力棒
厚嘴海雀(Thick-billed Murre / Brünnich’s Guillemot)
雖然飛行耗費大量能量,但這些緊密群聚、也是現存最大型的海雀科成員,絲毫不受影響。
學名: Uria lomvia
體長: 40–50 公分
體重: 730–1,500 克(太平洋亞種較大)
棲息地: 北半球極地及亞極地區
保育狀況: 無危險(Least Concern)
食性: 魚類、軟體動物、甲殼類、海洋蠕蟲
外觀: 黑色頭、背、頸與翅膀;腹部白色;嘴長而尖,嘴橫有白色條紋
食性
• 厚嘴海雀是強力潛水鳥,可潛至 150 公尺深,單次潛水可達 4 分鐘
• 平均潛水深度 20–40 公尺
• 為覓食,常會遠離巢穴,有時距離可達 100 公里
社交行為
• 繁殖季節會形成緊密群聚的鳥群
飛行能力
• 飛行速度可達 80 公里/小時
• 翅膀短,靈活度不高,起飛需要大量能量


繁殖與育雛
• 大型繁殖群常沿懸崖邊,數量可達數百萬
• 春季抵達繁殖地,但實際產卵約在 6 月初
• 巢位於岩 ledge 或陡崖,卵直接產於裸岩上
• 每次產一顆蛋,父母輪流孵蛋約一個月並養育雛鳥
• 由於起飛耗能高,父母通常一次只餵雛鳥一口食物
• 雛鳥約 ¾ 至 1 個月後離開懸崖,直接跳入水中
• 雄鳥會在海上陪伴雛鳥約兩個月,教導覓食


壽命
• 野生約 20 年
全球數量
• 全球估計 1,500–2,000 萬隻
天敵
• 雛鳥及蛋易被灰海鷗、北極狐及普通渡鴉捕食
七個厚嘴海雀趣味事實
1. 以體型計算,厚嘴海雀是所有動物中飛行耗能最高的
2. 自 19 世紀大海雀滅絕後,厚嘴海雀成為海雀科現存最大成員
3. 個體占地最小,每隻鳥僅需不到 0.5 公尺作為巢位
4. 是北半球最常見的海鳥之一
5. 海雀群聚亦稱為「loomeries」
6. 厚嘴海雀(Brünnich’s Guillemot)以丹麥動物學家 Morten Thrane Brünnich 命名
7. 科學家尚不完全確定厚嘴海雀如何應對深潛,推測可能將額外氣體吸入骨骼血管系統,浮出水面後逐步釋放,以避免肺部塌陷與潛水病